首页 反长龙最多可以追几期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  • 首页
  • 反长龙最多可以追几期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你的位置:反长龙最多可以追几期 > 新闻动态 > 《小古文300篇》《传习录》选

    《小古文300篇》《传习录》选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08

    《传习录》3篇

    《传习录》是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。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、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。

    267.童子化育 

     大抵童子之情,乐嬉游而惮拘检,如草木之始萌芽,舒畅之则条达,摧挠之则衰痿。今教童子,必使其趋向鼓舞,中心喜悦,则其进自不能已。譬之时雨春风,霑被卉木,莫不萌动发越,自然日长月化;若冰霜剥落,则生意萧索,日就枯槁矣。故凡诱之歌诗者,非但发其志意而已,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,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;导之习礼者,非但肃其威仪而已,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,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;讽之读书者,非但开其知觉而已,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,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。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;调理其性情,潜消其鄙吝,默化其粗顽,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,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。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。《传习录.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》

    图片

    【译文】通常情况下,少年儿童的习性是喜欢嬉戏玩闹而厌恶管束。就像春草树木萌芽时,尽量使其枝体舒畅不受委屈,它的生长就会滋养顺达发育迅捷,以至枝繁叶茂;如果对其摧压阻滞,它们只会蔫朽枯竭。今天我们教化少年儿童,凡事必定是出自其兴趣所在,是发自内心的喜悦,他们的进步就欲罢不能。就好似雨霖化渴,惠风和畅,润泽花草树木,它们发芽抽枝,欣欣然张开眉眼,自会茁壮成长。若经寒霜侵袭冰冻凝结,气衰脉弱,生长气势受到严重挫伤,只会渐至枯萎凋零。所以,大凡吟咏诗词歌赋的诱导,不仅使他们知止而能定,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声气通畅的咏唱中,伴随蹦跳呼喊的节拍,发泄郁结内心的情绪;在抑扬顿挫的韵律中,培植和谐知音的丰厚感情。引导他们习礼知节,不仅为了整肃端庄他们的容颜,也是为了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,强筋健骨,习以为常。教化他们养成读书习惯,热爱书籍,不止是启智明理,也是为了使他们在不求甚解揣摩研习的阅读实践中修身养性,在诵读默识的智力过程中明心见性。这一切都是为了因势利导树立其志向,顺情顺意调养其情趣,潜移默化,在未知未觉,没有痕迹的教化中,消除他们的粗鄙悭吝和愚钝顽劣。这样,渐渐使他们的言行举止中礼合规,文明儒雅,但不感到难于接受;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性情温和适中。这就是先王推行教育的深刻内涵。

    【简析】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谈儿童教育。首先是呵护生命,有体才有用,在体上用功才有大用。把儿童的生命比作春草始萌,春风春雨滋润拂拭,就会日长月化,萌动发越;霜雪冰冻摧残,自然会蔫朽衰落。其次是按照儿童的品性教育。儿童“乐嬉游而惮拘检”,凡事都出自他们“中心喜悦”,他们的进步和进取心就会“自不能已”。正如《种树郭橐驼》所言:“能顺木之天,以致其性焉尔”。郭橐驼种树之所以能做到“无不活,且硕茂,早实以蕃”,就是依照树木的习性,“其本欲舒,其培欲平,其土欲故,其筑欲密”。再次才讲诗歌教化,习礼肃仪,读书习惯。诱导儿童吟诵诗词,发挥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,让儿童在手舞足蹈跳跃欢呼的节拍中发泄内心幽闷的情绪,培养律动和谐的美感。引导儿童学习进退洒扫揖让的礼仪,不仅是为了整肃他们的容颜,规范他们的举止,也让他们在习礼过程中血脉贲张,筋骨都能舒展,体态自然舒放。读书习惯培养,不仅是使他们沉潜涵泳,研玩默识,启智增信力行,还要让他们的心志、情感、气质脱离低级趣味,享受诗意栖居的高雅生活。

    268.论为学功夫 

    先生曰:“教人为学,不可执一偏。初学时心猿意马,拴缚不定,其所思虑,多是人欲一边,故且教之静坐,息思虑。久之,俟其心意稍定,只悬空静守,如槁木死灰,亦无用,须教他省察克治。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,如去盗贼,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。无事时,将好色、好货、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,定要拔出病根,永不复起,方始为快。常如猫之捕鼠,一眼看着,一耳听着,才有一念萌动,即与克去,斩钉截铁,不可姑容,与他方便,不可窝藏,不可放他出路,方是真实用功,方能扫除廓清。到得无私可克,自有端拱时在。虽曰 何思何虑,非初学时事。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,即是思诚,只思一个天理,到得天理纯全,便是何思何虑矣。”《传习录.陆澄录二十二》

    图片

    【译文】王阳明说:“教人做学问,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。人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,容易胡思乱想,不能安定心志,不能全心用力。他的心被各种私欲困扰,身不由己。所以要先教他坐得住,耐得住寂寞,制止他思前想后,心烦意乱。久而久之,能坐得稳当,静下心来,但还只是心里空荡荡没有着落,静默不知守护什么,身如槁木,心如死灰一样,那也无济于事。这时候,就教他不断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,整顿控制私欲的功夫。这省察克制的功夫,在任何时候都要持守,不能松懈,不能间断,就像铲除盗贼,必须有个坚决彻底不留死角的决心。在内心安静的状态下,要将好色、贪财、求名的私欲逐一检点搜查出来,务必连根拔除,再无复燃之机,这才是修身养性的痛快事。就好比猫捉老鼠,一边用眼睛盯紧,一边用耳朵聆听,全神贯注,私心妄念一闪,马上摒除。态度斩决,不能姑息纵容,不能给些微方便,不能违心窝藏,不能放他生路,这才算是真真切切的克制功夫,才能够将私欲扫除干净。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,自然可以端端正正、实实落落坐着。所以,虽然《周易》上说:“天下何思何虑?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。天下何思何虑!”但这不是初学时能够达到的功夫,初学时,自然有思虑。必须时时刻刻反省体察,时时刻刻在视听言动上下足功夫,格物致知,克己复礼,端正诚敬之心,心中所思所虑都是天理。等到心中天理浑全,没有一丝杂念,那就达到“何思何虑”的境界了。

    【简析】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这是孔子给出的做学问的章程。先学孝悌,再学戒慎恐惧,再学忠恕,最后达到有仁爱之心。这些都做到尽善尽美,还有余力,这才考虑学习知识,技艺,发挥特长等仁德之外的学问。王阳明把儒家思想发展为“心学”,也即“去人欲,存天理。”把为学的心路历程严格限定为几个细节。初学时,心猿意马,内心被各种私欲把控,漂浮不定,其方法就是“教之静坐”。接下来能坐得稳,却如枯木死灰,内心被无思无虑把控,其方法是省察克制“无时可间”,不间断地反省检查自己内心的私欲,进行扫除廓清。“无事时”也即能静下心来的时候,将内心诸如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,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的名利贪财私欲逐一根除。私心一闪念,“即与克去”,要斩决,不可姑息包容,不可发妇人之心,不可给它丝毫出路。最后就达到“何思何虑”的境界,也即孔子所言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,无论思想言行怎么思怎么虑,总不离开天理仁德。

    269.知识如何长进 

     先生曰:“为学须有本原,须从本原用力,渐渐盈科而进。仙家说婴儿,亦善譬。婴儿在母腹时,只是纯气,有何知识?出胎后,方始能能啼,既而后能笑,又既而能认其父母兄弟,又既而后能立、能行、能持、能负,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。皆是精气日足,则精力日强,聪明日开。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,故须有个本原。圣人到 位天地、育万物,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上养来。后儒不明格物之说,见圣人无不知、无不能,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,岂有此理!”又曰:“立志用功,如种树。方其根芽,犹未有干;及其有干,尚未有枝。枝而后叶,叶而后花、实。初种根时,只管栽培灌溉,勿作枝想,勿作叶想,勿作花想,勿作实想。悬想何益?但不忘栽培之功,怕没有枝叶花实?”《传习录.陆澄录十六》

    图片

    【译文】先生说:“为学先要从骨子里学做圣人,要从根本上下苦功夫,就如水的推进一般,注满一个沟坎后才向前漫溯。道家用婴儿作比,不失为一个深入浅出的方法。婴儿在母腹中孕育时,纯是一团气,懵懵懂懂,无知无觉;脱离母体后,就能啼哭,之后学会笑,后来又分辨出父母兄弟;周岁后逐渐学会站、学会走、能手掌自如拿捏东西、能负荷重担、记诵辨认复杂事物,直至天下的事都可熟能生巧,无所不能。这是因为他的精神日益充足,筋力日益强壮,智慧日益增长。这并非从母体分娩后所能推究得到的,是自然而然。所以要有一个遗传的基本素养。圣人能给天地定性、秉天地之德化育万物,也只是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修养,达到了中和状态。后世儒生不明白格物的道理,看到圣人奥妙精深,博大圆通,就想探囊取物,一入手就想见个分晓,哪有这番道理?”先生接着说:“止定静安,励志向上,宛若种树。开始保障生根发芽,不患其没有树干;有了树干,不患其没有枝节;有了枝节,然后自然生长树叶;树繁叶茂,然后就会有花果。刚种植时,全心做好栽培,及时浇灌,不要想枝怎么样,不要想叶怎么样,不要想是否开花,不要想会不会结果。空想有什么用处?只要不忘记在栽培灌溉处下功夫,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?”

    【简析】这一段话主要讲“博学之”的道理。儒家学问是圣学,“为学须有本原”,这个本原就是从骨血中遗传中传承下来的远大志向,要学习圣人,立志做圣人。所以才有“人人皆可为尧舜”的思想。志向远大而坚定,思想意志行动高度凝聚,自觉自愿的付出才会更大更强,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”的人生担荷才义不容辞。用婴儿成长的规律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性。哭笑是婴儿的本能,分辨父母兄弟是反复呈现的结果;随着精气精力和智力的逐步完善,站立行走在反复实践和不断模仿中完成,手指的拿捏和四肢协调配合不断熟悉熟练。在智力作用下掌握了语言,并能区分复杂事物。人体是个完善的世界,就像天地负阴抱阳创生万物一样。圣人在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下功夫,在不睹不闻处戒慎恐惧,达到中和状态,天覆地载,万物化育。我们学生圣人,要学习圣人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,循序渐进,盈科而进。就像种树一样,关键是种植时把握树种的特性,让树扎的下根,能适应土壤,满足水分的吸收,这样下足功夫,根系发达,何愁没有树干;树干舒畅,何愁没有枝节;枝繁叶茂,开花结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。要力戒空想,勿忘勿助,在本原和关键处下功夫,博学多才,多能多艺也是很自然的事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